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80%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确诊期间已经为晚期,失去进行手术治疗的机会,需要通过放化疗延长生命。NSCLC的5年生存率小于15%,中位生存期12——13个月。研究表明,不同的治疗手段对NSCLC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对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类型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差异可能是导致疾病个体化差异的原因所在,肿瘤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状态可以为NSCLC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提供良好的预测,NSCLC的临床研究进入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时代。
肿瘤的分子标志物
肿瘤分子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均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人们借以了解肿瘤的形成,用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
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新鲜组织、冰冻组织、石蜡切片、胸水、血液等标本均可进行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直接基因测序和PCR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
基于分子标志物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赖于相应分子标志物检测。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已经明确的分子标志物设计相对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会特异地选择与能够导致肿瘤发生的基因位点结合,促使肿瘤细胞发生死亡,而不会影响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
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肿瘤内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及其异常状态。靶向药物可分为小分子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两类,前者可进入细胞阻断相应的分子靶位,后者结合细胞表面特异的受体,两者都可影响分子标志物,从而具有特异性强,抗肿瘤效率高的功能。口服有效的靶向药物改变了肿瘤治疗模式,显著减轻社会,家庭负担。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新的分子标志物的不断被发现,更多靶向药物进入临床应用或实验阶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EGFR基因突变与肺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西方国家为10%,亚洲人群达到50%,在不吸烟者、女性以及非黏液性肿瘤中发生率更高。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是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已经证实其能够有效延长EGFR基因突变检测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ALK/ROS1融和基因
如同EGFR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可以从靶向药获益一样,这些患者可以从克唑替尼治疗中获益。
KRAS基因
KRAS基因是人体肿瘤中常见的致癌基因,在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为15%——30%。KRAS基因突变一般会使肺癌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产生耐药。
Copyright©2015 上海市肺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705号 沪ICP备14008909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