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上观新闻 黄杨子
为了尽量缩短供肺缺血时间,小巴高速上都不进服务区,为了避免上洗手间,医护人员们几乎没有喝水。连夜赶路,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驾驶员吃下了一把浓缩咖啡豆,相当于一下喝了好几杯咖啡,只为精神满满地将医护人员与供肺带回医院。
今天是王老伯接受肺移植后的第2天。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病房里,他看起来精神状况不错,躺在病床上朝医护人员比了个V字。11日晚间,一场上海与安徽两地的爱心接力,给了他重生的希望。
接受了肺移植的王老伯看起来精神状况不错,躺在病床上朝医护人员比了个V字。
11日上午,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姜格宁与副院长陈昶在开会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安徽省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的工作人员表示有一例肺脏要捐献。“这也是安徽省内首例肺脏捐献。”肺科医院OPO联络人、胸外科主治医生杨洋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供体是名22岁的年轻女生,因患有严重运动神经元疾病抢救无效,于10日不幸离世。”强忍失去爱女的悲痛,她的父母毅然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决定:捐献器官,让女儿的生命可以在其他人身上继续。
凌晨3时,医务人员进行着移植手术。
一场精密复杂而紧张的移植准备就此展开。胸外科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外科医生、护士、麻醉师、协调人与司机共7人带上手术器械、无菌冰块与灌洗液等,于18时从上海出发。
因为是临时的移植手术,等不及再订车票机票。杨洋说,没有更快的交通工具,关键时刻,全靠医院驾驶班把小巴“开出了F1的感觉”。经过300余公里的车程,22时30分,医护人员到达宣城市人民医院,吴琨、鲍熠2名医生进行了取肺手术。据了解,虽然供体接受了心肺复苏抢救,肺部略有损伤,但因只接受了一天气管插管,仍是优秀的供肺。23时30分,工作小组踏上了回沪之路。
医护人员在取肺后向捐献者和家人致以由衷的敬意。斯人已逝,通过爱心的传递,使得呼吸长存。
为了尽量缩短供肺缺血时间,小巴高速上都不进服务区,为了避免上洗手间,医护人员们几乎没有喝水。连夜赶路,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驾驶员吃下了一把浓缩咖啡豆,相当于一下喝了好几杯咖啡,只为精神满满地将医护人员与供肺带回医院。
凌晨3时,肺移植手术在姜格宁、陈昶、王海峰与何文新4名医生的合作下马不停蹄地展开。受体王老伯今年60岁,是一名肺纤维化晚期患者,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经常干咳、呼吸困难,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不断恶化。“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很差,预计生存不超过一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杨洋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肺移植是唯一出路,王老伯等了3个月,还算比较幸运的。”
连轴转超过12小时的医护人员累趴下,在休息室小憩。
据悉,肺科医院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肺移植中心,年均移植量为10至20例,“这与需要进行肺移植的患者数量间存在着巨大鸿沟。”杨洋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肺气肿与一些先天性肺脏发育不良的患者都是应接受肺移植的群体,“但现状是,患者最长需等待半年,许多在等待期间不幸离世。”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自己去年12月22日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希望能有更多民众愿意了解、投身器官捐献,让爱与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
Copyright©2015 上海市肺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705号 沪ICP备14008909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