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2017.4.17-多学科诊疗模式再升级 精准治疗提高中晚期肺癌生存率

发布时间:2017-05-25
浏览量:
加载中...
字号: 字号 字号增大

来源:新民网   记者:李若楠,通讯员 孙辉 高广辉  编辑:周春晟   

  不仅依据传统的临床医学证据,更将疾病的发病机理机制、分子病理学、基因组学等依据纳入到疾病的诊治中。今天举行的上海市肺科医院举行的“肺部肿瘤MDT论坛”上,专家透露,通过现行精准医学指引下的肺部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的2.0版本,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疗将大大提高中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肺癌成为“慢性病”的时代即将到来,中晚期肺癌并非不可治。

  低剂量螺旋CT筛查高危人群效果明显
  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周彩存教授介绍说,肺癌目前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早癌筛查,是目前世界各国癌症专家公认的预防癌症的两道重要防线。良好的饮食结构搭配,戒烟、饮酒适量,积极锻炼身体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幅降低癌症发病风险,构成防癌的第一道防线。此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构成了防癌的第二道重要防线。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肺癌早期的5年生存率高达70-80%以上,而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为5%以下。但是,目前在早期肺癌筛查领域还缺乏相应的重视,民众对于早癌筛查也认识不足,导致很多人被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这是导致我国肺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介绍,美国肺癌筛查试验(NLST)得出的低剂量螺旋CT(LDCT)肺癌筛查降低20%肺癌死亡的结果,结束了多年来对其能否降低肺癌死亡率的争议。上海市肺科医院率先常规开展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通过对那些有肺癌高危风险的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检出了常规胸部X线无法发现的早期肺癌。
  不过专家也坦言,低剂量螺旋CT筛查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哪些人群最能从筛查中获益?筛查频率降低是否会影响筛查的效果?高危人群及个体需要接受多少次筛查?此外,过高的假阳性和成本效益也是在制定肺癌筛查政策前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肺癌筛查方法的不断完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新的敏感且特异的肺癌筛查早诊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低剂量螺旋CT与分子标志物在肺癌筛查早诊中的联合应用,必将为肺癌的筛查和早诊带来新的希望。”周彩存教授说。

  精准治疗提高生存率 中晚期肺癌并非不可治
  对于中晚期肺癌,传统的治疗方法多是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平均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这也是谈肺癌色变的主要原因。周彩存教授说,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针对肺癌驱动基因和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肺癌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通过这样的“精准”治疗,中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得到大大提高,肺癌成为“慢性病”的时代即将到来,肺癌的治疗永远在路上,中晚期肺癌并非不可治。
  “相比传统诊疗手段,精准医疗具有精准性和便捷性。”周彩存教授表示,一方面通过基因测序可以找出癌症的突变基因,从而迅速确定对症药物,省去患者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的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基因测序只需要患者的血液甚至唾液,无需传统的病理切片,可以减少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可以预见,精准医疗技术的出现,将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诊疗体验和诊疗效果,发展潜力大。
  值得关注的是,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概念,近年来已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肺癌在原发肿瘤很小时就可以发生远处转移,即使早期肺癌手术切除后也可能出现局部复发和发生远处转移。”周彩存说,肺癌治疗不能只着眼于局部治疗,需要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综合地、科学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局部和全身治疗手段,以期达到临床根治或延长患者生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据介绍,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自2005年起开展肺癌多学科讨论至今,参加多学科讨论的患者已超过3万例,每年都使数以千计的肺癌患者获益。
  此外,该院每年进行8000余例支气管镜、1000余例超声支气管内镜下活检及3000余例肺穿刺,提高了肺癌的诊断率和协助肺癌分期,为肺癌患者的早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了帮助。针对肺癌靶向治疗的EGFR、ALK、ROS1、K-ras、HER2、RET、BRAF和C-Met等基因检测,以及预测化疗敏感性的SNP(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检测及免疫相关检测,为肺癌患者更好地开展精准治疗提供了帮助。


Copyright©2015 上海市肺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705号 沪ICP备14008909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

医院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
官网:www.shsfkyy.com
邮箱:shsfkyy@126.com
电话:021-65115006
  • 微信扫描关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