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壁简介
胸壁是围成胸腔的所有组织,包括骨结构(胸廓)和软组织(连接于骨间的肌肉、筋膜、脂肪、皮肤及神经血管等)。胸廓是由1块胸骨、12对肋骨、12块胸椎以及肋软骨构成的骨质支架(图1),由胸廓围成的空腔称为胸腔;胸腔内有心脏、肺脏这两大重要的器官,分别是人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核心。胸廓对胸腔内的心、肺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有维持正常呼吸功能的关键作用。
二.胸壁疾病
肿瘤、感染、外伤、放疗等都可以造成胸壁缺损,破坏胸廓完整性和稳定性。(1)胸壁肿瘤包括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软组织肿瘤发生于胸壁软组织,有脂肪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等;骨肿瘤发生于胸壁骨结构,有骨巨细胞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等,骨转移瘤也是其中较常见的形式(图2A)。在手术切除肿瘤后,胸壁可能出现较大的缺损,这时需要进行胸壁重建;(2)继发于感染和放射损伤的软组织坏死是导致胸壁切除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胸壁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胸壁手术或外伤、胸部放疗照射引起组织坏死等是引起胸壁感染的重要原因,胸壁结核较为罕见,出现冷脓肿时也需要手术切除(图2B);(3)肿瘤放疗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但这些急性正常组织变化一般会随着治疗的完成而消退。放疗后数月至数年发生的严重并发症,统称为晚期放射性组织损伤(late radiation tissue injury, LRTI),乳腺癌是胸壁LRTI最常见的原因(图2C)。辐射相关的胸壁伤口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并有扩散到胸肋关节、胸膜间隙等造成感染的风险,情况严重时需要进行彻底的清创和胸壁重建。
三.胸壁重建
因为肿瘤、感染、放疗后组织坏死等原因进行胸壁切除后,若胸壁出现较大缺损,患者可出现反常呼吸、呼吸功能障碍等表现,严重者需要进行胸壁重建以恢复胸廓的完整性。胸壁重建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恢复胸壁稳定性来维持呼吸功能,具体的目标包括:(1)填塞死腔;(2)恢复骨骼刚性;(3)预防肺疝和肩胛骨嵌塞;(4)保护胸腔和纵膈内器官;(5)维持美观性。
胸壁切除并不都需要进行胸壁重建,假如胸壁切除后并不破坏胸壁稳定性,呼吸运动可以正常运转,则不必进行胸壁重建。胸壁重建包括骨性重建和软组织重建两部分。前者是利用修补材料恢复胸壁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后者则借助转移组织瓣实现胸壁的密闭性和较好的外观。在某些情况下,软组织重建即可提供较好的稳定性,不影响正常的呼吸运动;而在其他一些情况下,软组织覆盖后胸壁稳定性较差,需要通过手术重建骨性胸壁。因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胸壁缺损进行个体化治疗及重建十分重要。
胸壁结构复杂,胸壁重建既要恢复胸壁的刚性结构,同时要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因此非常考验胸外科医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化治疗意识。理想的胸骨骨性重建材料应具备以下特性: (1)较好的机械强度,以确保胸廓稳定,保护胸腔和纵膈气管,防止反常呼吸和肺疝;(2)物理和化学上的惰性,不易折断、降解等;(3)可植入性,不致癌,利于纤维组织覆壁生长,同时不易发生感染;(4)具有适形性,易于制作成形,贴合胸廓外形;(5)不影响胸部X线检查,对患者可进行影像学随访;(6)造价不过于高昂。以往报道的胸壁重建材料包括“三明治”修补材料、钛合金板、同种异体骨等,它们在机械强度和抗感染等方便各有其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在总结以往经验并自主创新后,我院胸外科胸壁外科亚专科团队在姜格宁主任、王海峰主任等带领下,研发设计了以钛合金为材料的模块化胸骨重建组合假体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知识产权;近10年来,该系统用于胸骨、胸锁关节、胸肋关节、肋骨切除后胸壁缺损重建手术,经过长期随访,治疗效果令人十分满意;相关文章发表于胸外科领域国际权威杂志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图3)。
四.上海肺科模块化胸壁重建系统及应用案例
与传统的重建假体不同,我们的重建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标准化预制胸骨、肋骨、锁骨模块,并有不同的尺寸规格,可以在术中根据胸壁缺损的范围和形状,选取不同对应部位和规格的模块,拼接形成大范围假体(图4,视频1)。模块化组合假体由钛合金材料制作,机械强度高于人体骨组织。同时,假体间采用榫卯加螺钉的连接方式,而非人体的关节结构,也未进行肌肉附着于假体的设计。因此,假体仅长度与切除的胸骨范围相关,厚度和宽度无需与患者胸骨的测量值相对应。
患者1,女性,48岁, 因“胸前区阵发性疼痛近20年”入院。胸部CT提示:胸骨体下部占位,内见钙化灶,有分叶,大小为77×62mm。排除远处转移后行“正中劈开胸骨部分切除重建术”。术中见胸骨中下段巨大占位,半球形,大小为80×70mm,包膜完整,未侵犯肋骨、心包、肺部脏层胸膜及其他组织。完整切除中下段胸骨体和双侧第3肋骨及以下,肋骨切除范围包括肋软骨及肋骨末端。以模块化胸骨组合假体系统行胸壁重建,使用胸骨体模块5块,肋骨模块4块。整体组合假体固定后无任何松动。游离双侧带蒂胸大肌肌瓣包盖胸骨假体。手术时间为24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ml,术后住院时间为7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高分化软骨肉瘤。患者术后未行放化疗,门诊随访18个月,胸骨重建愈合良好,无感染、积液、松动等,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征象(图5)。
患者2,女性,54岁,因“体检发现胸骨肿物3月”入院。胸部PET/CT示:胸骨柄骨质破坏伴软组织团块影,大小约为88*38mm,糖代谢异常增高,SUVmax为19.18。无远处转移。决定行“正中胸骨肿物切除+胸壁重建术”。术中见肿物边界约10*8*8cm,遂行正中纵切口肿瘤隆起位置T形切口。充分暴露肿瘤周围软组织后,咬骨剪剪开肿瘤两侧肋软骨,肿瘤下方1cm切断胸骨,继续切除胸骨柄及两侧第一肋及锁骨与胸骨相连处,完整切除肿瘤。使用模块化胸骨重建系统重建胸骨,胸骨重建长度10cm,左右两侧肋骨爪各固定2处,锁骨断端使用锁骨头固定,同时使用钢丝局部加固锁骨头固定。分离两侧胸大肌覆盖于模块化胸骨表面及后方,锁骨处使用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间隔下方血管。手术时间为270min,术中出血量300ml,术后住院时间为9d。术后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随访30个月,重建部位恢复良好(图6)。
患者3,女性,45岁,因“乳腺癌手术后6年,胸壁转移复发”入院。患者6年前行右侧乳腺全切手术,3年行腹壁下动脉穿支腹直肌皮瓣修复,半年前复查乳腺时发现胸壁转移可能。入院后PETCT示:右前胸壁胸骨旁见糖代谢异常增高的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为31*20mm,SUVmax为11.57。行正中纵切口胸骨角至剑突下纵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软组织及胸骨旁肌肉组织,游离胸骨表面肌肉并向两侧固有胸壁延伸,充分暴露肋骨,咬骨剪剪开肿瘤两侧肋软骨,在肿物上方约2cm切断胸骨,遂继续切除3,4,5肋骨及肋弓软骨,完全切除胸骨肿瘤。使用模块化胸骨重建系统重建胸骨,胸骨重建长约13cm,左右侧肋骨爪各固定3处,同时使用钢丝局部固定模块化剑突与两侧肋弓软骨。胸骨肋骨固定牢固稳定,游离纵膈胸腺组织及两侧心膈角脂肪包盖金属胸骨。手术时间为180min,术中出血量150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d。术后病理诊断:恶性肿瘤,考虑为乳腺癌转移。术后随访12个月,重建部位恢复良好(图7)。
五.总结
相比于此前胸壁重建方法,上海市肺科医院模块化重建系统有以下优点:(1)避免了钛合金板无法交叉重叠的缺点,又不会像各种定制补片假体一样,必须完全按照术前设计的范围切除肿瘤。使用模块化系统,可以依据术中所见和术中病理学检查结果决定切除的范围,根据切除位置和范围灵活重建缺损的胸壁。(2)由于组合模块的制作不需参照患者的解剖参数,可以采用标准件的方式进行工厂化制作,大大降低了制作的难度,避免了术前的长时间等待。(3)非密闭结构,无死腔,不易积液。(4)基本还原胸壁骨性解剖结构。(5)肋骨角度可调、可固定,且各处固定方便,连接牢固。
本院模块化重建系统目前已用于30余例胸骨/胸壁重建病人,多数病人术后住院天数不超过10天,未出现反常呼吸,无重建部位感染、积液等术后并发症,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胸壁外科团队兢兢业业,突破常规,不断创新,为胸壁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图1. 胸廓示意图
图2. 胸壁疾病。A.肝癌胸壁转移;B.结核冷脓肿;C.乳腺癌LRTI
图3. 上海肺科胸骨重建系统亮相胸外科领域国际权威杂志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图4. 多用途模块化胸骨重建组合假体系统。A.模块化胸骨重建组合假体系统设计图;B.多用途模块化胸骨重建组合假体系统实物图(拼接前、拼接后)。
图5. 病例1。A. 术前胸部CT;B.胸骨肿块;C. 术中重建效果;D. 术后胸片。
图6. 病例2。A. 术前胸部CT;B.术中重建效果;C. 术后胸片。
图7. 病例3。A. 术前胸部CT;B.术中重建效果;C. 术后胸片。
Copyright©2015 上海市肺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705号 沪ICP备14008909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