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简称NTM),是分枝杆菌属内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土壤、灰尘等,迄今为止,共发现>100种NTM,其中大部分为腐物寄生菌,仅少部分对人体致病,是人类NTM感染的主要来源,可通过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近年来,由于我们对NTM病认识的提高,免疫抑制人群增多,以及实验技术与诊断技术的提升使得NTM的菌种鉴定成为可能,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导致CD4+T淋巴细胞免疫被破坏,进而发生某些以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特征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感染后细胞免疫严重缺陷,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NTM成为艾滋病人群中机会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非结核分枝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在艾滋病患者中感染率高于非艾滋病患者,当CD4+水平低于200个/ul时NTM的感染机会明显上升。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呈快速增多趋势。NTM可以侵犯人体肺脏、淋巴结、骨骼、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组织器官,并可引起全身播散性疾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主要感染的菌种有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体(MAC)、脓肿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次要菌种有堪萨斯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通常表现为结核中毒样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盗汗、消瘦等,较肺结核轻。胸X线表现与肺结核相似,常规痰抗酸染色不能区分NTM与结核分枝杆菌,常易误诊为肺结核。痰分枝杆菌培养菌型鉴定有助于诊断。
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NTM全身播散性病变更为常见,引起播散性病变的主要菌种有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堪萨斯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次要菌种有偶然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等。在血CD4+ T细胞<10×106/L的HIV感染者中约40%可发生播散性NTM病。HIV感染合并播散性NTM病的患者平均CD4+ T细胞<25×106/L。播散性NTM病可有淋巴结病、骨病、肝病、胃肠道疾病、心内膜炎、心包炎和脑膜炎等,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其他感染不易区别。最常见的症状为不明原因、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多有进行性的体重减轻、夜间盗汗;胃肠道症状有轻度腹痛甚至持续性腹痛、不易缓解的腹泻和消化不良等;不少患者可有腹部压痛及肝脾肿大等体征,部分患者可有皮下多发性结节或脓肿。通过血培养、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支气管肺组织活检、体液、大便、骨髓、消化道内镜抽吸液培养出NTM确诊。
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应采取联合治疗,根据细菌的菌种选用相应的药物。对于局部感染或化疗不敏感、不能耐受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比较好的选择。当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的计数少于50细胞/mL时,推荐用药物预防分枝杆菌继发感染。
Copyright©2015 上海市肺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705号 沪ICP备14008909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