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台特殊的双肺移植手术正在悄然上演,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正在发生……上海刚刚复苏,六月三日端午佳节,肺科医院成功为一名多脏器受损高龄患者施行了双肺移植手术。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较量
“现在特殊时期,我们下不了高速,只能在高速上交接了。”从机场到高速,从高速到医院,全程历时5个小时。这次顺利取肺也正式打响了肺移植“保卫战”的第一枪……“我们大概2点钟到达医院!”——“取肺小分队”的准信一来,整个肺移植团队吃下了“定心丸”。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肺移植转运,供肺辗转广西南宁、广西贵港、浙江杭州三地顺利到达上海。
其实“取肺小分队”出发后,另一边我院肺移植手术团队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循环科、麻醉科、超声科、重症监护室等多学科骨干正在做一切术前准备。因为在所有脏器移植手术中,肺直接跟外界相通相连,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易感染,所以必须保证在供肺到来第一时间就能开展手术。而此次手术台上的“主角”,73岁的叶先生也在等待着供肺的到来……
五年前,叶先生初次来我院就诊时已经发现肺动脉压力处于高压状态,同时有较严重的肺部疾病,两个肺形态上都已经被病变破坏,形成蜂窝肺。在最近的几个月间,叶先生感觉气促症状变得更加的明显,基本不能离开氧气,每天都需要高流量的吸氧,同时活动也严重受限,只能够从事简单的床旁活动,在吸氧情况下也不能长时间活动。所以回到医院进行了复查以后,进行了心脏超声的检查,结果让人揪心:“这属于非常高的肺动脉高压状态,如果压力一旦超过心脏能够承受的临界点,就可能会发生猝死。”上海市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肺科医院肺移植团队领头人陈昶教授如是说。
左右权衡,双肺移植是最佳方案
长病史导致肺结构被病变破坏,同时伴有感染,还有肺部供氧功能的完全破坏,多个脏器功能受损,以及身体耐力的改变,营养状态的不足……“底子弱”导致的多重困难让这台手术变得有些特别,对于陈昶教授来说,该患者还面临更多的治疗上的矛盾点和局限性:一是高龄患者一般移植单侧肺。患者已经73岁,身体耐受情况如何?肾脏功能会怎样?单侧肺移植一定更安全,但考虑到肺动脉高压已经导致多个脏器受损,为了使心脏和肺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纠正,务必进行双肺移植;二是围手术期间难以保证身体状况始终平稳。错综复杂的病情、长时间的病程已经导致患者身体状况非常脆弱,整个围手术期如何能够稳定的维持病人处于最佳状态?这种精细的调整特别不容易,一旦手术前中后有血压的波动或其他特殊情况,就有可能对肾脏造成致命的伤害,对身体产生断崖式、瀑布式、不可逆的影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陈昶教授带领的肺移植团队决定还是换个思路尝试挽救危在旦夕的叶先生。
反复推演,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团队面临的,绝不仅仅是策略上的矛盾,同时还有技术上的难点,众所周知,长时间肺部疾病和胸膜的病变会导致肺组织与胸壁之间产生“纤维板”状的粘连。叶先生左肺已经严重缩小,外侧厚厚的“纤维板”就相当于肺表面一层厚厚的增生铠甲,要把这层铠甲和病肺从胸壁上剥离下来,必然会因出血导致手术时间极大延长、风险指数极大增加。手术团队一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二要保证用ECMO维持的过程血压平稳,三要尽可能减少使用肝素避免出血,四要与广西辗转运送到的供体进行无缝衔接……老叶的病情已经不能再等,这一系列的考验都需要一一克服,一旦出现供体就要全力以赴、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力量“过五关、斩六将”!
为此,移植团队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对于肺移植患者,在进入的移植等待名单后,病情与移植分数会开始时时对应。所谓的移植分数,体现的是全国的移植等待名单里,这个病人的优先次序,意味着有了供体以后是否有机会第一时间实现移植。围绕老叶的特殊病情、相应的治疗策略和保障方案,移植团队组织了三个多小时的病情研讨,其中涉及到供体科学获取与转运,心、肺、肝、肾、基础病以及其他合并症,手术中间的困难与对策,手术以后的用药和准备……移植团队针对各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推演,并且形成了详细预案。
机会来了!供体出现的当天晚上,移植团队就分为六个小组分头准备和负责落实,这个病人当即接受了介入栓塞治疗,让肺和胸壁表面的异常增生血管能够尽可能封闭,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同时进行了营养管的放置,又对手术中可能大量的出血进行了足量的血源和凝血药物准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心更高的山”,上海已经复苏,肺科医院陈昶教授带领的移植团队拼搏还将继续,让我们把疫情中磨砺出来“白衣执甲、勇敢逆行”的精神贯彻到肺移植手术的“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征程中去,造福更多患者、造福更多人民。
Copyright©2015 上海市肺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1705号 沪ICP备14008909号-1
Powered by 华宇万户医疗
微信扫描关注